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党代会】我和学校共发展 师生代表话心声(二)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华南理工大学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学校新百年办学征程上的第一次党代会,必将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承前启后的时刻,华园师生纷纷为学校近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倍感自豪,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无限期盼和祝愿。近日,党委宣传部采访了部分师生、员工,了解他们近年来取得的收获,倾听他们对学校党代会的心声,今天推出第二篇。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



在华园学习、工作四十余载,得益于学校的厚土,让我一直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创造了学校多项第一:第一个中国专利金奖、第一个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一个全国党代会代表、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所有荣誉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对社会的贡献才是永恒的。


近年来,学校通过出台“华工十条”、《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加大对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简化审批流程,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上个月,我发明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以超过2000万元的价格与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专利技术转让,创新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兴国之要。学校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乘学校党代会的东风,我们团队将为早日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瞿金平


任重而道远者 不择地而息



我自2017年开始担任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已初显成效,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今年,位于广州国际校区的学院大楼已基本完工,这将极大改善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开启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得益于学校的平台和资源,加入华工的四年,我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共计3000多万,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4项,2019年获得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今年年初,我又有了新的职务,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这是学校党委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履职后,我也在积极谋划,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积极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即将召开,面对新征程,研究生院将继续强化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力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领军人才,全面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均


守初心,担使命,鼓劲扬帆再出发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每一个宣传人的使命任务。担任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以来,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学校宣传工作添砖加瓦,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同宣传战线的干部师生一道,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实施意识形态工作“1337”系统工程,思想定向领航;聚民心,围绕中心工作和大事要事,唱响主旋律,凝聚华工力量;育新人,挖掘“红色基因”“创新基因”,深化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兴文化,打造文化价值、品牌、环境、传播“四大体系”,彰显华工特色;展形象,优化宣传内容和话语体系,构建“中央厨房+媒体航母”融媒体模式,促进“1+1、1+N”媒体合作,着力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华工故事。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我们将坚持高线引领、底线坚守、中线谋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助力学校开创改革发展新篇章!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邹浩


服务师生 践行使命



学校十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在三个不同的岗位锻炼和服务师生,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学校卓越办学成就的见证者、受益者。坚持与学校党委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持将师生的需求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任保卫处处长期间,努力提高校园安全;转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拓展出国留学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来到后勤处后,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和广大师生学习生活需求, 以“人本、便捷、专业、高效”为宗旨,推动建设的“清污分流”“旧水管更换”“校园快递点整合升级”“电动车充电点建设”“校园园林景观改造”“老旧楼宇厕所改造”等多项校园民生工程,方便了师生,美化了校园,增强了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党员突击队预备队队长,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党员突击队不惧酷暑和暴雨,恪尽职守,确保了校园“零确诊、零疑似、零密接”的战绩,为学校复学复工保驾护航。


党代会召开在即,学校取得的卓越成就让我备受鼓舞,即将擘画的崭新蓝图更让我满怀期待。我将坚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带领后勤人做好后勤保障,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党代会的召开。


                   ——后勤处处长 孙连坡


优渥环境 让青年教师释放才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和激励措施,为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为青年人才搭建舞台。在这样一个识才爱才的环境中,广大教师充分地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释放出来,汇聚成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


近些年,学校给予我们教学科研工作者很多鼓励政策和支持,我有幸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支持计划,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并于去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这些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资助下,我的科研水平有很大幅度提升,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获得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院给我的成长创造条件,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第一时间报名了党员突击队。关键时刻不站出来,不冲到党最需要的地方,以后我又该如何去教育我的学生们?我热爱着这个校园,她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潜心治学、静心育人的一方净土,我愿意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来守护她。


——国家杰青、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周文慧


优化制度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近年来,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党和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把管理转化为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权,大幅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有效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2017年回国后我加入了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得益于学校以及研究院在科研启动经费、平台搭建、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迅速组建团队,并立即投入科研工作。短短三年时间,我所带领的团队已经获得国家部委重点研发项目近800余万科研基金支持,在本领域一区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6项。


为鼓励科研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学校学院层面优化了教学工作在科研工作者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更加完善的制度,也让我们更加安心投入教学。近年来,我积极承担了广州国际校区和材料创新班的全英课,指导本科学生开展科研学习,所指导的本科生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我本人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


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时代去见证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辉煌时刻,我也会更加努力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教授 殷盼超


教我于技 育我于心



从2014年9月至今,我已经在华工学习生活了六年。教我于技,育我于心,六年以来华工是我最感激、最挚爱的地方。


课堂培养我的专业技能。学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一点一滴的建构起我专业知识大厦,双语教学更是从接触学科伊始,便赋予我接触最前沿科研动态的能力。科研建构我的认知思维。百步梯攀登计划、学生研究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及视听觉与服务计算科研团队等全链条的科研能力培养平台让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更是如何用工科逻辑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思维。实践开拓我的视野。课余的团学工作与社会实践打开了我拥抱多彩校园文化的窗口。从城市到乡村,我的足迹遍布全国,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工科是华工的强项,我很有幸能够在一流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新工科F计划”让我对华工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期待与想象。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相信定能为华工的未来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构建新的增长引擎,让更多的华园学子受益。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 黎枫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采访:许颖 卢庆雷 赵春旭 鲍恩 梁绮琪



【迎接党代会】打造毕业生就业工作“免疫模式”  擘画人才培养宏伟蓝图

【迎接党代会】坚守立德树人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

【迎接党代会】我和学校共发展 师生代表话心声(一)

“我们充满信心!”  章熙春书记接受专访介绍“互联网+”大赛筹备工作

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